唐山港京唐港区煤炭堆场的堆料机在工作中。新华社
本报记者|刘政
在雪花纷飞的中煤集团山西平朔矿区,现场工作人员凭人力一铲一铲为煤炭除雪;在煤炭吞吐量居全国港口首位的黄骅港,运煤船舶日夜往来,国家能源集团黄骅港务二零二一年完成煤炭装船21495万吨……每个冬天的温暖,都得益于无数人的辛勤守候。年复一年,绝不平凡。
二零二一年,我国能源面临着“保”与“变”的双重考验,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承重前行,守护民生供暖,保障能源安全,强化政策引导,推动产业变革。
解“煤”之急:价格迅速回落保障供暖
二零二一年,能源市场波澜迭起。风起于青萍之末,而能源市场的风波则源自受工业出口增加而加速扩大的煤炭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肖新建将之归为供需问题:“市场对煤炭的需求增长,而煤炭受其自身生产规律,如掘进、巷道布置、安全防护、运输安排等影响,煤炭生产本身具有计划性。”
作为富煤国家,中国为什么会缺煤?有舆论认为是受“十三五”以来“去产能”工作带来的影响。
“煤炭‘去产能’淘汰的是落后产能,我国煤炭供应能力总体上是在不断增强的。”肖新建否认了这种说法,煤炭生产的计划性不会因“去产能”就消失。
“十三五”以来,煤炭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累计关闭退出落后煤炭产能近10亿吨/年,增加先进产能约6.3亿吨/年。
“事实上,正是因为‘去产能’政策的成功实施,大幅度提高了优质产能的比重,从制度上完善并有力保障了煤炭的有序生产。从二零二一年增产保供政策落实后的产能释放速度,就能看到‘去产能’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所在。”肖新建说。
“受电煤需求大幅增长影响,二零二一年9~10月份,煤炭价格大幅上涨。”肖新建表示,此次煤炭价格上涨主要受煤炭供需影响,随着晋陕蒙等重点产煤地区带头落实增产增供责任,煤炭价格持续回落。
“资本恶意炒作是此轮煤炭价格非理性上涨甚至完全脱离供需基本面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业内人士称。
数据显示,二零二一年,我国新增3万多家煤炭贸易主体,煤炭价格经各路资本推波助澜,越抬越高。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管理部门明确释放出依法加强监管、严厉查处资本恶意炒作动力煤期货的信号。
二零二一年10月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声:“将充分运用《价格法》规定的一切必要手段,研究对煤炭价格进行干预的具体措施,促进煤炭价格回归合理区间。”
当晚,国家发展改革委连发三文,其中《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依法对煤炭价格实行干预措施》引发市场快速反响,动力煤、焦煤、焦炭期货价格应声大跌,此后数日煤炭期货品种价格连续回落。
在一系列组合拳下,煤炭供需紧张状况得到有效缓解,煤炭价格也逐步回落到相对合理水平。二零二一年10月18日,我国煤炭日产量超过1160万吨,意味着供暖用煤缺口已经补足;12月3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秦皇岛港4500大卡动力煤综合交易价格为每吨584元,煤炭价格已完全回落至合理区间。
“最先感受到能源供应紧张的东北地区,如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供暖普遍提前。”东北地区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本报记者,东北地区二零二一年8月份临时停运的1347万千瓦煤电机组,到10月9日已全部启动,保供托底作用明显,增加了负荷保障能力。
“电”力十足:以改革促进电煤协同发展
作为唇齿相依的上下游产业,我国煤炭和电力行业曾长期处于此起彼伏的“零和博弈”状态。
二零二一年能源保供的需求,使煤炭与电力市场持续多年的纷争再次浮出水面,引发社会思考。在看到电煤矛盾的同时,也应看到电煤的发展与变化。
在这一背景下,“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无疑是兜住民生刚需用煤底线、落实保供稳价的“压舱石”“稳定器”。
“二零二一年以来,煤炭安全稳定供应,煤炭中长期合同发挥了‘压舱石’作用。‘基准价+浮动价’价格机制得到煤炭上下游企业的广泛认可,实现了产运需各方有效衔接,形成了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促进了煤炭市场供需平衡、保障了煤炭稳定可靠供应和国家能源安全。”全国煤炭交易中心副总经理李忠民说。“在燃料供应得到保障、机组运行正常的情况下,电力平衡总体可控。”国家电网国调中心副主任许涛表示,考虑各地区新能源不确定性以及负荷分布不均衡等因素影响,个别高峰时段平衡情况仍可能偏紧。
从需求端看,要保证煤炭供求平衡,应加快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多位专家在受访时表示,煤电是用煤大户,但长期以来,“煤电”关系不畅。煤炭价格大幅上涨后,因电力价格仅可小幅调动,难以反映真实成本,发电企业发电越多亏损越大。
二零二一年10月1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的通知》,决定有序放开全部燃煤发电电量上网电价,拉开了“以电力市场化促进电力保供”的序幕。
二零二一年11月10日,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强化市场监管有效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今冬明春电力供应保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以电力市场化促进电力保供”。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对理顺煤电价格也多有着墨,提出要改革完善煤电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完善电价传导机制,促进电力供需之间实现有效平衡。
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第一批电力现货试点省份二零二一年底前必须启动结算试运行,通过现货市场发出更清晰准确的价格信号。
(下转2版)